改变从这里开始—观《又见平遥》情境剧有感
《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耗尽家产,去沙俄救回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本剧并不是采用直线型或倒叙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而将重心落在出发前,赵东家选妻,镖师尸浴,以及后来客死沙俄的亡魂对故乡的追忆。
进入剧场,不是我熟悉的对号入座的场景。但见,市井街巷,店肆林立;四合院落,青砖瓦房;亭台楼阁,琉璃筒瓦……着古装的男人、女人;管家、仆人,穿梭在庭院、巷间;站在厢房梳妆打扮的小姐……我们不像是游客,倒像是老宅主人邀请过来参与喜宴的客人——“张家礼银十两,李家礼银二十两……里面有请”,这里显然有一场排场讲究的喜宴。
没错,在确有一场婚宴。赵掌柜家仅存的独苗少爷赵易硕,正在迎娶他的新娘——一个从众多女子中甑选出来的美丽女子。量足,验手、摆腰、露脸、扭臀,更衣、戴冠、入洞房。层层筛选下来,最后入选的女子成了赵家少爷婚配的新娘。她的美貌不容置疑,而她的德行更是让人惊叹。
看剧的过程,我哭了三次。
第一次就是因为这个女人。
成亲前,赵家少爷怀着愧疚的心对她说:嫁给我,真是委屈你了。女子说:能与少爷结为秦晋之好,是我的福气。
可她死于难产,孩子呱呱落地时,是她的离去之际。世间死于难产的女子不少,而她说:孩子都生了,死就死吧。这是她留给家人的唯一遗言,仿佛她嫁给赵家少爷时就做好了死的准备。她的语气淡定从容,仿佛在感谢上天,让她为赵家延续了血脉,而全然忘记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即将永别这个世界。
是的,她嫁给赵家少爷的那天起就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义重情的赵东家此行凶多吉少。若魂断异乡呢?他的血脉不可断,怎可断!
停留在老宅屋檐下的蝙蝠兴许也听到了这句话,那些挺拔在古镇的槐树将它的记忆嵌入深凹的木纹里,而睁大眼睛安静呆在海棠树上的白猫,深藏在它眼眸里的忧郁如同此刻的我。
他们是在洗澡吗?不!是死浴
雨透过槐树滴在石板路上,伴着槐香,时光带我穿越到道光年间,那些为镖师擦干身子的女人,趴在男人身上,倾注浑身力气,咬入男人臂膀的牙印,如同刻入小巷石板路上的凹陷的车辙。
爱成了标记。232名镖师全部成了亡灵。
擦拭洗却的身子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滴水珠,都仿佛要擦一万年。不,要走了,就要走了。
女人凄厉的喊叫声,撕心裂肺,仿佛要将一世的情份全嵌入牙印——哥,盖上我的戳,就算变成孤魂野鬼,家里人都能找到你,都能把你带回家,带回平遥!
男人仰天长啸:再给我一口,盖上你的牙印,变成狐,变成妖,都能找回来。咬吧,用力点,再用力点,嵌入肉,烧成灰,也有形。
男女二重奏的哭喊声,惊天地,泣鬼神,我又哭了。
送别是痛,守候亦是痛,归期无期……
第三次哭是看“魂归”一幕,一个个逝去的镖师的灵魂像被召唤了般穿越在我们的眼前。
他们穿过冰冷的墙壁,站在我们上空,讲述他们救王家少爷的经历,讲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最后都只有一个词:回家。当大片的鲜血漫布墙壁,他们全倒下了,他们消失在我们熟悉的世界,而他们的亡灵却一直朝着家的方向跋涉——无论有多远,有多难,他们都要回家、
我的感动远不只是这些,每个演员真诚投入的表演,所有令人震撼的音响效果和灯光效应,以及剧情设计的带入感,我恍若回到了那个时代。“夫人,您来了,里面请。”经过我面前的穿着长袍大褂的年轻男人对我深躹一躬。正是因为这些独具匠心的场景设计,正是因为剧组对每个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让故事如水般浸入人心。
《又见平遥》,剧中不仅蕴含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表现形式、创作手段极其新颖,我深信这是王潮歌导演区别于她的印象系列的又一力作。《又见平遥》把表演搬到了古城外一个巨大的剧场里。从朋友那了解到导演是出于北方冬天不适合室外演出的考虑,这一点挺用心的。平遥的魅力之处,是人文精神,是建筑,自然风光可能逊色一点。如果照搬印象系列的以山水为背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可能会比较受限制。剧末那首《桃花红杏花白》,在看过的几天里,一直在脑子里飘荡,原来山西也有如此天籁般的民歌。从繁荣到衰落,山西的历史如同剧中的赵家,一直以来人们只知道山西人“土”,但就在这些土里深藏着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觉得《又见平遥》剧最值得称赞的一点,是观众欣赏方式的创新,它给观众提供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一般的戏剧,是观众坐着看,通过舞台效果的变化把观众带入不同的场景。《又见平遥》打破了这种常规,整个剧场根据情节分成不同的场景,每个场景既是舞台,也是观众席;观众不仅仅是观看者,同时还是表演的参与者,是这部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每个场景中——可能是一个院子,也可能是一条街道)——观众可以自由走动,与演员互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表演。导演也会根据情况,控制故事发展的节奏,这样设计一是给观众换场、演员备场的时间;二也是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间隙,能花一点时间欣赏一下身处的场景,增加临场感。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复制的,但这部戏是不可复制的,只能在平遥演出。
难能可贵的是《又见平遥》剧倡导的是一种价值观,因为德性、仗义、诚信,可以不要钱,可以不要命。这种价值观,就是不交换的奉献给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倡导给人希望。人们似乎习惯于指责现在的年轻人只懂享受,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可眼前这群参与演出的年轻人已经用行动证明了他们不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观看《又见平遥》可能给了他一个划痕,打开一扇心门——比如,我13岁的女儿看完《又见平遥》后,这样问我:妈妈,我的老祖宗是干什么的,他们曾在哪里,我想看看家里的族谱——因为这次观看,改变他们,甚至重塑青年一代价值观,通过青年一代的改变,让山西人改变,让中国人改变,让世界华人改变。
《又见平遥》就是重塑与传承!
走进平遥,我们在寻找什么?古韵、晋商、美食……不,我想我们在寻找一种精神,它不是最后的坚守,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寻根文化。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我想到了一首歌: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都是龙的传人……
踏上平遥古城2.25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不觉得我是游客。
是的,《又见平遥》在带我们寻根。太行山下,沁水河畔,有尧舜生活的足迹,而黄帝慧眼识珠,发现了风景独秀的平遥——平遥上古时期称古陶,有皇帝封鼎于古陶之说——伴随情景剧中以心经作为背景的音乐,我分明听到了另一种声音——我们的祖先不知从何处发出的声音,似远似近,时高时低……
竟如剧中不时回响的那些逝去的灵魂的声音:回家了……
作者简介:
简媛,女,70后,湖南新邵人,现居长沙,湖南省作协会员。自幼热衷写作,时有文学作品散见于报纸、杂志。2015年在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空巢婚姻》,深受读者喜爱,并先后在长沙晚报、金陵晚报连载,并荣登解放日报书架。2015年获第二届成都商报读者口碑榜年度新锐作家。2016年获长沙市文艺新人奖。
古城住宿
- 民宿客栈
- 主题酒店